圖為高標準農田(米嘉 攝)
圖為資江村荷花基地(米嘉 攝)
圖為太塘絲瓜基地 (米嘉 攝)
城步新聞網6月13日訊(通訊員 鄧偉杰 米嘉)近年來,西巖鎮依托耕地資源,以“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”為目標,通過穩糧保供、發展特色種植、強化農機支撐,初步形成了“糧食穩產、特色引領、農機護航”的現代農業格局。如今,這片沃野不僅承載著“城步糧倉”的使命,更孕育出油茶林、荷花、工業絲瓜等一張張閃亮的農業名片,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“綠色致富路”。
穩糧保供:筑牢“城步糧倉”根基
西巖鎮黨委、政府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發展的“壓艙石”,通過推廣高檔優質稻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新模式,糧食單產逐年提升。該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負責人介紹:“我們引入抗病強、產量高的水稻品種,配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,致力于促進糧食產量單產提高。”此外,油菜、玉米等作物的輪作,既保障了“米袋子”,又豐富了“油瓶子”。
為延伸產業鏈,西巖鎮正全力打造“西巖糧食”區域公共品牌,計劃整合鎮內優質大米、菜籽油等產品,通過統一標準、包裝和營銷,提升附加值,讓‘西巖香米’從田間直通城市餐桌。
特色種植:激活“一村一品”新動能
走進楊田村油茶林基地,連綿起伏的茶林郁郁蔥蔥。這片投資768萬元的1080畝油茶林,是全縣規模最大的油茶產業示范區。合作社創新“基地+脫貧戶”模式,目前已帶動200多人入股、50多人就業。村民邊除草邊笑著說:“在基地干活,一年能掙2萬多,土地租金還有收入,比外出打工強多了!”2023年以來,油茶林合作社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,擴建了1480畝油茶林,并計劃在未來建設榨油廠和林下養雞場,從事林下養殖、復合經營,從而實現擴大就業、利益共享、優勢互補、協調發展等長遠目標。
盛夏的資江村,千畝荷塘碧葉連天,游客乘坐小火車穿梭花海,村民正忙著采摘藕尖。該村通過“公司+農戶+村集體經濟+湖南農業大學技術支持+訂單農業”的發展模式。將荷葉、蓮蓬、藕尖等產品轉化為帶動村集體經濟增長的特色產品。該村黨總支書記王明謙介紹:“荷花全身是寶,藕尖制作美食,荷葉做茶、蓮子供貨藥企。”將接天蓮葉無窮碧的“美景田”變成了村民的“增收田”。
太塘村的工業絲瓜種植堪稱“點藤成金”的典范。絲瓜絡因天然抗菌特性,被廣泛用于制藥和家居行業。村書記段再海近兩年來帶領25戶脫貧戶種植,畝產保守估計350公斤,訂單收購價達40-50元/公斤。“扣除成本,每畝凈賺1萬元。”目前,村里正與懷化、安徽廠商洽談深加工合作,未來有望形成“種植-加工-銷售”一體化鏈條。
農機護航:助力現代農業豐產豐收
在全面推進產業振興的進程中,西巖鎮將科技創新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撐。2024年以來,全鎮農機裝備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,新增各類農機具280余臺(套),其中聯合收割機、大型碾米機等現代化農機裝備占比顯著提高。通過“農機購置補貼+技術指導”雙輪驅動,全鎮已建立起1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領、1個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示范、9個農機專業戶支撐的三級服務體系,擁有大中型拖拉機、聯合收割機、糧食烘干機等關鍵設備25套。并重點培養了一批既懂操作又懂維修的復合型農機人才,通過推廣“全程機械化+綜合農事”服務模式,實現了從耕整地、育插秧到植保、收獲、烘干的全鏈條機械化作業。這不僅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,更為水稻、油菜、荷花、工業絲瓜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從“傳統糧倉”到“特色農業”,西巖鎮正以“因地制宜”的發展智慧書寫鄉村振興答卷。未來,西巖鎮黨委、政府將持續擦亮“西巖”品牌,推動農業與電商直播、生態文旅等產業的深度融合,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捧起“生態碗”,吃上“產業飯”,在沃野田疇間繪就更加鮮明的致富圖景。
來源:城步融媒體中心
作者:鄧偉杰 米嘉
編輯:伍玉桃